得罪中国有多惨?稀土价暴涨60倍,美企含泪购买,特朗普开始撒币
特朗普在对中国发动关税战之后,中国迅速采取了强硬的反制措施,其中最具象征性的便是对稀土出口的管控。这一举动直接让美国感受到了“得罪中国”的严重后果。稀土价格的暴涨,尤其是某些关键稀土元素的价格飞涨了60倍,即便如此,美国企业也只能忍气吞声地购买。这一切让美国切身体会到,单纯的经济打压政策,可能不仅无法遏制中国,反而会遭遇严重的反击。
2025年4月,特朗普再次对中国加征关税,中方作出了强有力的反制举措。尤其是关于稀土出口管理的升级,这一举动比美国预想的反应更加迅猛且彻底。当中国宣布对稀土出口,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稀土实行严格管控时,全球稀土市场瞬间陷入了震荡。那些本已紧缺的稀土元素,价格暴涨得令人瞠目结舌。特别是在中重稀土元素中,钐、铽、镝等关键矿物的涨幅高达60倍之多。简而言之,那些原本每公斤几百美元的稀土原料,如今要花费数万美元才能购买,而这些稀土材料并非你有钱就能买到,全球市场的稀缺性让一切变得更加复杂。
对于美国军工企业而言,这简直是灾难性的打击。美国的国防工业有着超过8万个零部件依赖稀土,任何稀土供应的中断都意味着无法生产飞机、导弹、雷达系统等关键军事设备。此时,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影响利润的问题,而是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的重大危机。
展开全文
然而,美国虽然试图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来绕开中国的稀土管控,却遭遇了中国的精准反击。第一次中美谈判后,美国试图借助其他国家,比如泰国和墨西哥,通过转口贸易绕过中国的出口限制。虽然短时间内这种方式似乎奏效,美国成功从这些国家获得了大量的稀土,但中国迅速加强了出口监管,不仅要求审核买家背景,还要求提供详尽的买家名单。一旦发现任何涉及军工的企业,立即停止出口。而且,一旦发现有“中间商”国家试图倒卖,立即限制其出口份额。结果,美国的军火商不仅未能如愿获得稀土,市场反而变得更加紧张。
特别是中重稀土中的钐,这类材料的产量小,且需求量大,几乎没有替代渠道。美国企业即使通过努力在欧洲找到供应商,却被对方开出了天价,价格高达原价的60倍。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不得不咬牙下单,但一边是痛心疾首的心情,一边则是为了履行合同不得不支付的代价。
随着问题的加剧,特朗普政府终于决定采取“撒钱”的方式应对这一危机。2025年7月,五角大楼直接投资4亿美元购买美洲最大稀土矿业公司的股份,意图通过资本注入来推动本土稀土的自主开采和提炼。此外,美国还推出了所谓的“独立稀土定价机制”,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将以远高于市场的价格,从本土稀土公司购买原材料。通过这种方式,希望通过高价补贴来扶持美国的稀土产业链。
然而,这种做法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美国的稀土行业早已衰败,开采难、污染重、成本高,使得这一产业的复苏变得几乎不可能。即使是注入几亿美元,也难以弥补中国几十年来形成的完整产业链。中国不仅在稀土资源储量上占据优势,更在稀土的开采、冶炼、提纯及下游产业的全产业链掌控上遥遥领先。美国即便拥有一定的稀土资源,但却在提纯技术和成本控制上面临巨大难题,尤其是在环保压力下,本土开采难度更大。
中国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资源上,更在于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早已解决了稀土提纯过程中的环保和成本问题。而美国的稀土行业,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先进的工艺和产业链体系,根本无法将稀土转化为高价值的材料,这是两国之间的根本差距。
如今,美国在稀土领域所遭遇的困境,只是全球产业链中“得罪中国”的代价之一。过去许多国家未曾重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甚至时常低估中国制造的影响力。但如今,他们已经深刻意识到,从新能源电池到太阳能板,从核心零部件到高科技产品,中国已经在多个关键节点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任何轻视中国的行为,都会带来产业链的断裂,而美国的“稀土危机”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教训。
更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并没有采取过激手段,仅仅是加强了对稀土出口的管理,便足以让美国陷入困境。这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博弈,更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中国已经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逐渐崛起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能够决定国际产业链的游戏规则。这一场博弈,特朗普原以为能够通过关税施压遏制中国,但最终却是美国企业被迫接受高价稀土,特朗普政府不得不通过“撒币”来试图补救局面,这一切无不表明,美国的战略不过是拖延而已,而中国却用智慧和力量走向了胜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