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通四海”:19世纪暹罗华人瓷币的“全球生命史”
在19世纪,泰国被称为暹罗,那个时代的暹罗通过引进西方文化,逐步从一个依赖奴隶制的落后国家转变为现代国家的雏形。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暹罗的货币发行系统却面临着巨大的制约,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在华人赌场中广泛使用的代币——“瓷币”应运而生。
暹罗当时有许多赌场,瓷币在赌场中的应用范围也随之扩大,最终成为那一时期非政府发行的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这种华人瓷币文化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早在18世纪,暹罗就存在着浓厚的赌博风气,甚至有不少因赌博欠债而卖妻卖女为奴的悲惨事件。当时的赌馆大多是私人经营,环境简陋,且不被政府支持。然而,随着华人移民的到来,赌馆行业开始逐渐壮大,形成规模化。
在拉玛三世之前,暹罗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与清朝的贸易,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每年都必须向中国进贡大量贡品。直到拉玛三世时代,国王决定改变这种局面,政府开始吸引华人移民到暹罗,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华人可以免除繁重的赋税和劳役,只需缴纳少量的人头税,并且可以承包一定区域的税收,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华人进入暹罗,他们开始参与农业、建筑业、贸易等商业活动,推动了暹罗的经济繁荣。
展开全文
到19世纪中期,曼谷的华人已占据了首都人口的三分之二,成为了社会经济的主力军。尤其是大量来自广东潮州的华人,他们不仅精明能干,还很勤劳,迅速积累了财富,许多家庭每年都会将大量的白银寄回中国。然而,暹罗本土并不产银,这导致了白银的短缺。为了促进华人消费,拉玛四世便推出了对华人赌场的包税政策。
从19世纪初开始,华人赌场在暹罗蓬勃发展,但当时暹罗的货币系统并不能满足赌场的需求。政府发行的货币只有子弹银和海贝,面额要么太大,要么太小,无法满足赌场的日常交易需求。这一问题在赌场兴盛后愈发突出,迫切需要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货币。
最初,赌场老板用玻璃或金属代替筹码,但随着需求增大,筹码供应逐渐无法满足,赌场急需统一的货币。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政府最终在1821年颁布了允许赌馆发行流通货币的政策,赌场发行的货币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瓷币便开始在各大赌馆流通。
这些瓷币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从圆形、方形到花朵形状、动物形状,甚至还有植物形状。瓷币上的图案也是五花八门,包括象征生意兴旺的吉祥语,如“五福吉祥”“财通四海”等,类似中国的钱庄汇票。还有很多与吉祥动物有关的图案,如龙、凤、麒麟等,甚至有佛教中的宝瓶和经卷等图案。有些瓷币上还印有中国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的诗句,体现了当时中泰文化的交融。
最初,瓷币仅仅是赌场的交易货币,但为什么赌场老板选择瓷币而非其他材料呢?金属虽然具有坚固的特性,但成本较高,且难以大批生产;玻璃制品不易制作精美的花纹和统一形状。相较之下,瓷土便宜且易于批量生产,且在形状和图案上可以灵活创新,完全符合赌场的需求。
这些瓷币大多采用白釉,表面雕刻花纹或发行符号,便于辨识。有些瓷币还装饰了青花图案,制作精美,瓷币上除了赌馆的印记外,许多还标明了发行地的名称。从考古研究来看,带有“协兴”“仁和”“双和”等印记的瓷币大多来自广东潮州的大型窑口。潮州的枫溪窑在19世纪后期正处于鼎盛时期,许多赌场老板会回到潮州定制瓷币并将其运往暹罗,形成了特定的瓷币制造习惯。
这些瓷币的流行也可以看作是华人进入暹罗历史的一部分。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劳工不同,进入暹罗的华人地位较高。自18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华人通婚与暹罗的王室和贵族,提升了社会地位。凭借经商才能和勤劳精神,华人很快在赌场等行业中建立了强大的商业网络。
在暹罗瓷币出现之前,其他东南亚地区也有类似的代货币,但它们的流通范围较小,且时间不长。唯独暹罗的华人瓷币流通了近一个世纪,且不仅仅在华人圈内,连当地人也广泛接受并使用。这主要得益于两个原因:一是瓷币的面额介于子弹银和海贝之间,十分适合日常流通;二是赌馆老板与百姓建立了高度的信任,瓷币逐渐成为了日常交易的主要货币。
随着华人赌场的兴盛,瓷币的流通范围也迅速扩大,不仅仅局限于赌馆,还广泛流通到矿区和种植园,逐渐成为了当地居民的主要流通货币。政府为支持华人老板的发展,允许他们组织武装维护赌场的治安,并奖励上缴大量税金的赌场老板,提升其社会地位。华人赌场甚至成为了类似清朝票号的金融机构,政府需要资金时,便能通过赌场快速筹集。
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暹罗发生了一个赌场老板过度发行瓷币而无法兑现的事件,引起了拉玛五世的警惕。此事件促使他开始收回货币制造权,并逐步禁止赌场继续发行瓷币。同时,拉玛五世推动西方文化,也主张货币的发行应由国家掌控,不应由私人行使。
今天,许多暹罗华人瓷币被收藏在荷兰、德国的博物馆,部分也存放在中国的华侨博物馆。中国对南洋钱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些瓷币作为南洋钱币的代表之一,未来将发挥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猪仔币”不同,这些瓷币没有承载华商的苦难,而更多体现了当时华商的奋斗与成就,它们不仅推动了暹罗社会的进步,也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华人在海外逐步融入并成为社会主流的历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