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民币”已经到来,纸币直接“取消”吗?苏州率先进行“试点”

Connor 火必官网 2025-09-29 1 0

上周去苏州出差,在一家老字号茶楼点了碗碧螺春。结账时,我习惯性地掏出手机,老板却笑着指了指柜台上的一台特殊设备:试试这个吧,咱们店是数字人民币试点商户。只见我轻轻碰了下手环,交易立刻完成。没有扫码,没有网络,整个过程比手机支付还要便捷。这就是传说中的新版人民币?我好奇地问。老板点点头:可不止是这样,这只是冰山一角。

近年来,关于新版人民币和纸币将被取消的讨论持续升温。随着数字支付的普及,人们对现金的依赖确实大幅减少。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24年全国移动支付业务量达到1274.96亿笔,金额达到526.7万亿元,同比增长15.8%。与此同时,现金使用量持续下降,不少年轻人甚至数月不用一次现金。

在这种背景下,数字人民币作为新版人民币的代表逐步走入公众视野。数字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法定货币,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与传统的电子支付方式不同,数字人民币是支付即结算,无需绑定银行账户,不依赖网络环境,具有双离线支付功能,更像是数字化的现金而非第三方支付。

苏州作为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之一,已经走在了前列。截至2025年6月,苏州市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覆盖商超、餐饮、交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参与商户超过18万家,累计开立个人钱包达897万个,交易金额突破250亿元。

我朋友小李在苏州一家科技公司工作,他告诉我:现在出门只带一个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吃饭、坐公交、买东西都能用,特别方便。最关键的是,即使手机没电或者没网络,照样能支付。

除了苏州,深圳、上海、海南、北京、长沙等多个城市也在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已扩展至28个城市,覆盖人口超过6亿,累计开立个人钱包约4.3亿个,交易金额达到3.52万亿元。

数字人民币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一个问题:传统纸币会被取消吗?对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

第一,数字人民币与纸钞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并行关系。央行多次强调,数字人民币与实物人民币等价,是对现有货币体系的数字化升级和补充,而非完全替代。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字人民币和纸钞将长期并存。

第二,从全球范围看,尽管电子支付普及,但完全取消纸币的国家尚未出现。即使在瑞典等现金使用率极低的国家,也仍然保留纸币发行。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25年初发布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全球调查》,90%以上的受访央行表示,即使推出数字货币,也不会取消实物货币。

第三,纸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依赖于电力和网络,在极端情况下(如自然灾害、电力中断等)仍能正常使用;它能满足特定群体(如老年人、技术弱势群体)的需求;它在保障隐私、维护金融安全等方面也有独特优势。

人们常说的纸币取消实际上指的是现金使用量的减少,而非纸币的法定地位被取消。根据央行数据,2024年我国现金使用比例已降至15%以下,但这并不意味着纸币将消失。相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数字鸿沟问题凸显,保留适量纸币流通变得更加必要。

202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保障现金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现金,要保障公众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使用现金的权利。这一政策表明,在数字化浪潮中,纸币的地位依然受到保障。

展开全文

我们采访了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了解他们对新版人民币和纸币未来的看法。

63岁的王阿姨说:我尝试过用数字人民币,确实挺方便的,但还是习惯带点现金。有时候去早市买菜,小商贩只收现金,电子的用不了。

35岁的张先生则表示:现在基本不用现金了,所有支付都用手机完成。如果数字人民币能比现有移动支付更方便、更安全,我很乐意尝试。至于纸币,可能再过几年就真的用不到了。

22岁的大学生小周认为:数字人民币挺酷的,尤其是那些硬件钱包,设计感很强。不过我觉得完全取消纸币不太可能,毕竟现金有其独特价值,比如给长辈发红包,还是实物更有仪式感。

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不同群体对数字货币和纸币的态度存在差异,但大多数人认同两者将长期共存的观点。

那么,数字人民币与我们熟悉的移动支付(如支付宝、微信支付)有什么区别?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从本质上看,支付宝、微信支付是私营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依托商业银行账户体系;而数字人民币是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直接等同于现金。数字人民币不需要绑定银行卡,不依赖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法偿性,任何商户不得拒收。

从技术特点看,数字人民币支持双离线支付,即使在无网络环境下也能完成交易;它采用可控匿名技术,小额交易可匿名,保护用户隐私;它还具有智能合约功能,可实现条件触发支付。这些特点使数字人民币在某些场景下比传统电子支付更具优势。

2025年5月发布的《中国数字支付发展报告》指出,数字人民币与第三方支付将形成互补关系,共同推动支付体系的完善。数字人民币将更多应用于零售、公共服务等场景,而第三方支付则在电商、金融等领域保持优势。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也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在零售领域,数字人民币的普及有望降低商户手续费,减轻经营负担。据测算,如果数字人民币替代30%的第三方支付交易,全国商户每年可节约支付手续费约270亿元。

在金融普惠方面,数字人民币能够为银行账户覆盖不足的地区和群体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数字人民币已在超过500个县域地区推广,服务了约2800万无银行账户的用户。

在创新应用方面,数字人民币结合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正在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例如,智能合约功能可实现钱等人的支付方式,满足特定条件后自动执行交易,适用于保险理赔、定向补贴等场景。

我朋友老张在社保局工作,他告诉我一个有趣的应用案例:去年我们试点了数字人民币发放养老金,老人只需带上一个特制的'数字人民币卡',到任何一个服务点都能领取养老金,不用排队,不用填表,方便了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

当然,数字人民币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技术成熟度、用户习惯、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风险防控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普惠性,让各类群体都能便捷使用数字人民币,是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如何参与数字人民币试点?目前,在试点城市的居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

下载数字人民币APP(e-CNY),通过银行账户开立钱包;

到试点银行营业网点申请开通数字人民币硬钱包;

购买支持数字人民币的可穿戴设备,如手环、卡片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钱包的额度和功能有所不同,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例如,匿名钱包单笔交易限额2000元,日累计5000元;实名钱包则限额更高,功能更丰富。

展望未来,数字人民币将加速向更多城市和场景拓展。根据央行规划,到2026年底,数字人民币试点将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场景应用将延伸至政务服务、跨境支付等更多领域。预计2027年,数字人民币将正式结束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对纸币而言,虽然使用量会继续下降,但其法定地位和基础功能不会改变。纸币将更多承担价值储存和特殊场景支付的功能,与数字货币形成互补。

数字人民币与纸钞的关系,就像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关系。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有了更多选择,但并不意味着传统形式就会完全消失。纸质书依然存在,纸币也将继续流通,只是各自的定位和使用频率会发生变化。

回到苏州那家茶楼,临走时我和老板聊了几句。他说:其实不管是纸币还是数字货币,都只是交易媒介。重要的是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我这茶楼开了三十年,见证了从现金到刷卡,再到扫码支付,现在又到数字人民币。支付方式变了,但好茶的标准没变。

这番话让我深受启发。在科技快速迭代的今天,我们既要拥抱创新,也要保持对传统价值的尊重。无论是数字人民币还是传统纸钞,都只是工具,最终服务的是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

你对新版人民币有什么看法?你习惯使用纸币还是电子支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和经历。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