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民币已落地,纸币会被淘汰吗?苏州6年试点给出答案
苏州数字人民币试点六年考:一场渐进的支付变革
数字人民币,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新型支付方式,在苏州这座首批试点城市已走过六年光阴。从2019年起,苏州便踏上了探索数字人民币应用的道路。如今,扫码支付已渗透进苏州的每一家商超,数字人民币的概念也逐渐为人熟知。但六年过去,数字人民币在苏州的使用情况究竟如何?这不仅关乎每个人的钱包,更牵动着未来支付方式的变革。
回溯2020年,苏州率先启动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向市民发放20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红包,不少人由此与数字人民币初次结缘。正如最早一批用户——苏州工业园区的李女士所说,最初的尝试源于“政府发的红包,不用不白不用”的心态。
截至2024年12月,苏州市金融监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苏州地区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金额已突破1200亿元,参与试点的个人钱包数量高达680万个。这意味着,在苏州1275万常住人口中,超过半数的人至少开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这份成绩单看似亮眼,然而,数字人民币的使用频率却是另一番景象。
“钱包里确实有几百块钱的数字人民币,平时也不怎么用,主要还是用微信和支付宝,习惯了。”苏州市民王先生的坦言颇具代表性。尽管使用场景不断扩大,苏州市内的地铁、公交、出租车,以及大型商场、超市、餐厅普遍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但人们的使用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
展开全文
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的调研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35岁以下用户占据数字人民币用户总数的72%,而55岁以上用户仅占8%。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金融发展处的工作人员也观察到,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对数字人民币的接受度更高。
从商户的角度来看,态度同样复杂。苏州市姑苏区一家便利店的老板陈先生表示:“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当然没问题,多一种收款方式总是好的。”然而,店里的收银员小刘却补充道:“用的人确实不多,一天下来能有几笔就不错了。”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数字人民币交易笔数达到15.6亿笔,交易金额超过1.8万亿元。尽管全国范围内的交易数据可观,但具体到苏州,数字人民币的使用率仍有提升空间。
不可否认,数字人民币在特定场景下展现出独特优势。例如,在苏州市中心医院,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应用提升了支付效率。医院财务科负责人介绍说,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平均每笔交易可以节省0.5秒的时间。别小看这0.5秒,高峰期每分钟就能多通过十几个人。又如,苏州自贸区的一些外贸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家外贸企业负责人李总表示,数字人民币结算,特别是小额交易,基本上实时到账,省去了传统银行转账的繁琐流程。
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人民币被盗刷或攻击的风险也相对较低,安全性更高。然而,苏州这六年的试点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网络覆盖不全面是其中之一,尤其在农村地区,信号较弱会影响数字人民币的使用体验。
此外,使用习惯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苏州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分析认为,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微信、支付宝等现有的支付方式,缺乏改变的动力。推广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前期投入巨大,效果需要时间验证。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苏州市中心支行的调研显示,现金使用量在2024年仍然占据总支付量的15%左右,在农村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苏州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教授王明华认为,数字人民币的价值不在于替代现有支付方式,而在于提供更多选择,在特定场景下发挥独特作用。
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践表明,在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集中的地方,数字人民币推广效果更好,采取从点到面的推广策略或许更为有效。市民张女士的反馈也很有代表性:“数字人民币确实方便,就是用的地方还不够多。”市民李先生则表示:“技术没问题,关键是要有使用的必要性。”
因此,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不能操之过急。强制推广容易引起反感,自然普及则需要时间。苏州市这六年的试点经验表明,政府推动、技术进步、用户接受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同时,数字人民币在政府补贴发放、跨境贸易、大额交易监管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更加明朗。
最终,苏州的六年试点给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数字人民币不会在短期内淘汰纸币,两者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存。数字人民币不会快速淘汰纸币,也不应该被过度神化。它是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场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数字人民币只是多了一种支付选择,用不用完全取决于个人需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