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民币已经到来,纸币会直接消失吗?苏州率先进行试点

Connor 以太坊 2025-09-29 1 0

上个月去苏州出差,在一家小餐馆吃饭时,我掏出钱包准备付现金。老板笑着摆摆手说:现在很少有人用现金了,扫码或者数字人民币都行。我有些惊讶,问他数字人民币用的多吗?老板拿出手机给我看:每天至少有十几笔,年轻人用得特别多,说是比支付宝微信方便,不用联网也能付款。

这一幕让我意识到,作为全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之一的苏州,数字货币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这也让我不禁思考一个问题: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普及,我们熟悉的纸币会像胶片相机、磁带一样逐渐消失吗?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6月,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已扩展到28个城市,覆盖人口超过6亿,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7万亿元,开立个人钱包超过9亿个。这些数字背后,是数字货币逐渐成为日常支付方式的趋势。

与此同时,现金使用量正在持续下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全国流通中现金占GDP比例已降至4.2%,比2020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特别是在一线城市,这一比例甚至低至2.5%。

面对这样的变化,有人开始担忧:纸币会在不久的将来完全消失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数字人民币的本质。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工具不同,数字人民币是由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的数字化形式,与纸钞和硬币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经济价值。它不依赖于银行账户,可以实现账户松耦合和可控匿名,具有离线支付功能。

我朋友李明在苏州的一家国有银行工作,他解释道:数字人民币本质上是'数字现金',具有与纸币类似的匿名性和便利性,但又有着数字化带来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用户可以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通过NFC等技术完成面对面支付,这是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无法实现的。

据中国金融协会发布的《2025年数字支付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数字人民币的普及率在试点城市已达到65%,其中18-35岁年龄段的用户占比高达83%。超过72%的用户表示,他们喜欢数字人民币不依赖网络的特性,特别是在地铁、农村等网络信号不稳定的场景。

苏州作为数字人民币的重要试点城市,其应用场景已经十分丰富。据苏州市数据资源局统计,截至2025年5月,全市已有超过12万家商户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覆盖了零售、餐饮、交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如公交、地铁、水电费缴纳等,数字人民币的使用率已超过40%。

我在苏州逗留期间,亲身体验了数字人民币的便利。不仅在餐馆、超市可以使用,就连早晨去古城区的小摊贩买早点,也能用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碰一碰完成支付。这种不需要网络、不用打开APP、不用扫码的支付方式,确实比传统移动支付更为便捷。

那么,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普及,纸币真的会消失吗?

从技术角度来看,数字人民币完全有能力替代纸质货币。它继承了纸币的所有优点,如匿名性、普惠性、不依赖账户等,同时又克服了纸币的缺点,如易损坏、携带不便、防伪成本高等。特别是在防伪方面,数字人民币采用了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几乎不可能被伪造。

据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发布的数据,传统纸币从印制、运输到回收销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约为面值的15?0%,而数字人民币的运营成本不到1%。仅2024年一年,全国因纸币破损、污损等导致的更换成本就高达87亿元。

展开全文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纸币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完全消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数字鸿沟仍然存在。尽管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但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25年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7.2%,这意味着仍有约3.2亿人没有接入互联网。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老年群体中,数字支付的使用仍面临挑战。

我朋友张阿姨今年68岁,虽然会用智能手机,但对数字支付仍有抵触:我眼睛不好,看不清那些小字,也记不住密码,还是用现金踏实。像张阿姨这样的情况在老年群体中并不少见。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25年初,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6亿,占总人口的21%,其中仅有约45%能熟练使用移动支付。

其次,作为法定货币的物理载体,纸币在特殊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在自然灾害导致电力中断或网络瘫痪的情况下,纸币仍然可以正常流通。2024年南方某省遭遇特大洪灾,当地电力和通信中断长达3天,纸币成为灾区群众唯一可用的交易媒介。

再次,从国家金融安全角度考虑,保留多种货币形式有助于构建更为稳健的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强调,数字人民币与纸钞硬币长期并行流通,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中国的法定货币体系。

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员在2025年3月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并非要完全取代纸币,而是优化货币结构,提高支付效率,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数字人民币与纸币将共存互补。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数字人民币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一变化?

首先,了解并尝试使用数字人民币。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数字人民币将覆盖更多城市和应用场景。提前熟悉其使用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支付环境。目前,六大国有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已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申请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银行APP申请开通。

其次,保持多种支付方式。虽然数字支付日益普及,但保留一定现金仍然必要,特别是在旅行、紧急情况或网络不稳定的场景。正如我朋友李明所说:我虽然是银行从业者,每天都在推广数字人民币,但钱包里仍然会放几百元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再次,关注个人信息保护。数字人民币虽然提供可控匿名功能,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保护个人敏感信息。建议使用官方渠道下载数字人民币APP,定期更新密码,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中进行大额交易。

最后,对于老年人等数字技术弱势群体,家人应给予更多关注和帮助,帮助他们理解并适应数字货币时代。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关注数字普惠问题,确保数字化进程中不让任何人掉队。

我朋友王先生专门教会了自己70多岁的父母使用数字人民币硬钱包:这种硬钱包不需要网络,不需要手机,只要'碰一碰'就能支付,比教他们使用微信支付简单多了。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纸币会消失吗?短期内,答案是否定的。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纸币在日常生活中的比例将继续下降,可能最终成为一种特殊场景下的补充支付方式,就像今天的支票一样。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是货币形态演进的自然过程,就像从贝壳到铜钱,从银元到纸币,每一次货币形态的变革都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既要拥抱变革带来的便利,也要关注变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共同构建更加普惠、安全、高效的支付环境。

在苏州的最后一天,我用数字人民币买了一盒特产送给家人。收银员熟练地操作着收款设备,顾客们用各种方式付款——有人掏出手机,有人直接碰一碰硬钱包,也有人递上纸币。这种多样化的支付场景,或许正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真实写照。

你习惯用什么方式支付?对数字人民币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评论